二战后东北亚秩序:延续、遵从、权力转移与挑战-劳务派遣机构

2020-12-29 9:30:09

您是否有类似相关问题

二战后东北亚秩序:延续、遵从、权力转移与挑战

2016-11-29

10:42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刘鸣?

作者简介:刘鸣,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

容提要:东亚正在经历一场全面的竞争,一方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另一方是美国和日本,东亚的地区秩序正在从美国绝对主导向中美不对称的两极结构转移。

的实力和行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也在为地区共享福利而展示其善意,在地区制度化发展方面提出了利益共享的各种倡议。

“再平衡战略”在扭转东亚的总格局、向有利于美国利益方向发展方面取得了部分效果,但是57个国家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事实说明,中国在一些方面扳回了美国战略的压倒性态势。

的军事现代化和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对抗为日本加速成为正常国家的进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和催化剂。

亚的未来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行为体和它们之间的互动:中国在民族复兴目标与保护主权利益的民族感情方面的能力平衡;美国对于中国国力发展的真实态度;日本民族主义复兴的目标以及它与中国和韩国的复杂战略联系;朝鲜的政权稳定和核武器的发展。

中美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仍经常在全球治理和其他国际性热点问题上存在着共治和相互依赖的需求。

,中美竞争的管控是地区秩序稳定的关键。

?

词:战后世界秩序/美国再平衡战略/旧金山体系/中美竞争/地区秩序重塑俄罗斯和西方的对抗以及中日对抗展现了一个无序的世界和现存世界秩序的分水岭。

亚太地区,或者说东亚,经历了美国70年来的主导优势和轴辐型同盟的统治,目前的秩序正面临着权力的转换和规范及规则的重新调整。

文将从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回顾地区秩序是如何在抗日战争③和太平洋战争的末期形成的,以及对东亚所有主要大国的影响。

,分析中国、美国、日本之间的互动因素、复杂的关系,以及地缘政治秩序的变化。

,观察主要大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前景和趋势。

的焦点将集中在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美日关系是如何关联并互相影响的。

、中国对于抗日战争和二战后地区秩序的看法传统上西方国家将1939年9月1日定义为二战的开始,当天德国入侵波兰,随后法国和英国对德国宣战。

上日本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在1937年就已经与中国开战。

说来在中国国土上打响的抗日战争应该被认为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或者说是亚洲的主战场。

战争在以下几方面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阻止日本军队进入欧洲战场协助纳粹德国的军事行动、推迟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对美国发动攻击的时间、派遣一支10万人的远征军参加缅甸的反法西斯联军。

了8年的英勇作战与牺牲,中国获得了大国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国在抗日战争开始四年后才被承认是同盟国的成员以及反法西斯战场的一部分。

42年1月3日,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接受罗斯福总统的提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缅甸)最高统帅,抗日战争最终并入反法西斯战争,一个反抗轴心国的阵营最终建立起来。

争中期的1943年,罗斯福总统开始谋划与协调同盟国的战争战略,以便在先后彻底地打败德国和日本后,建立一个战后世界秩序。

个秩序中,美国和它扶持的自由的中国可以密切互相合作,在远东以及全世界打造一个和平与平衡的秩序。

罗斯福在战争结束前去世,他的蓝图也就成为一个模糊的概念:在这个秩序中,中国应该如何扮演其角色,美国、英国、中国是否应该组成一个松散的联盟填补日本失败之后的东亚权力真空,并阻止苏联在东亚的扩张。

这些留在罗斯福脑海中的谜底,尚无从知晓。

据中国的看法,东亚秩序的创立和主要基础是《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而不是美国和日本认为的旧金山体系。

罗宣言》的重要性被美国和日本出于战略考虑贬为一项战时文件。

国总统罗斯福、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英国首相丘吉尔1943年11月22日到26日参加了旨在协调二战中三国反日的共同立场以及战后亚洲安排的开罗会议。

43年12月1日发表的《开罗宣言》表达了三个同盟国惩罚日本侵略的愿望,规定“日本将被剥夺1914年一战开始后其所夺取或占领的所有太平洋岛屿”、“日本从中国占领的所有领土,包括满洲里、台湾、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华民国”。

同样将会被从其他所有它通过暴力和贪婪所获得的领土上驱逐出去,“在适当的时候朝鲜应当独立”。

实上,根据宣言的内容,除了涉及中国收复失地以外,我们无法看到任何中国未来角色和地位的实质性安排。

,在蒋介石和罗斯福的双边谈话中,他们讨论了很多有关东亚格局的问题。

国问题上,除了收复失地,还涉及了日本对华战争赔款,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等等。

本问题上,包括日本的政治体系与战后的军事占领,其中又包括天皇的战争责任以及未来的地位。

也讨论了朝鲜、越南和泰国的独立以及建立新的国际组织。

中国和美国学术界,对于《开罗会议》的重要性和中国在会议上扮演的真实角色存在明显的不同看法。

的看法认为它实现了击败日本与收复失地的目标,因此是中国外交的巅峰时刻。

伯·费斯对《开罗宣言》实现了中国和美国的政治目标方面有很高的评价。

开罗会议》后,蒋介石将自己描述成此次会议主要大国领导人,过度渲染《开罗会议》的重要性,把其提高到一个世纪来中国政治和外交最大胜利的高度。

有权威性的反驳意见:费正清认为中国在会议上的大国地位是美国给予的,美国也可以在任何时候使中国退回到弱国的地位。

公平地说,《开罗会议》帮助中国收复了被日本占领的失地,实现了在这个非常时刻的最低目标,但是成果非常有限,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积极的支持。

上某些特定的成果来之不易,是会议期间蒋介石在与罗斯福多次长时间私人面谈中讨价还价的结果。

国的大国地位首次得到承认是在1942年1月1日,当时中美英苏四大同盟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其他24国政府随后连署。

为这样,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汉密尔顿在1942年3月27日撰写了一封谅解备忘录,建议废除所有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协商,1943年1月11日美国和英国分别与中国签署了取消在华治外法权的条约。

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中国地位上升的影响。

和英国对于战争的总体策略是“先欧洲后亚洲,先大西洋后太平洋”。

,需要中国顽强地牵制住尽可能多的日本军队,使得日本无法向南拓展其兵力,从而导致在欧洲的盟军分散兵力。

开罗会议》之后的同盟国会议中国都没有被邀请参加,包括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以及三巨头确定如何处置德国和日本、建立联合国组织等重要问题的《波茨坦会议》。

之,之后的三次会议在制定战争战略和建立战后世界秩序方面都比《开罗会议》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

头虽在二战期间只会面两次,但是当他们坐下来协商时,他们的决定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缺席的主要原因是其虚弱的国力、在东亚有限的战争作用,以及除了罗斯福之外,斯大林和丘吉尔缺乏对于中国战后作用的热情。

巨头的秘密交易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达到顶峰,在那次会议上美国和英国满足了斯大林损害别国利益的贪欲。

对于这次会议的态度是复杂的。

面,《雅尔塔会议》确认了中国五大国的地位和联合国五个创始国的地位,并最终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拥有否决权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方面,这次会议对中国造成了创伤,也使罗斯福的名誉受损,他被认为在没有与中国领导人商议的情况下向斯大林出卖了中国的主权利益。

中国主权利益的交易包括以下条款:1)维持外蒙古的现状不变;2)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在大连港的特殊利益受到保护,苏联继续租借旅顺港作为军港;3)中东铁路和通往大连的南满铁路由中苏合资的公司共同运营。

三次会议是《波茨坦会议》,中国又一次缺席,只有三巨头参与谈判。

上唯一与中国的角色有直接联系的重要事项是波茨坦公告。

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丘吉尔、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共同发表了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及最后投降期限的声明。

蒋介石同意共同声明(由杜鲁门代表中国签字),中国并没有参与文件的磋商,仅仅是获得了杜鲁门24小时前的通知和考虑签字的时间。

,蒋介石认为这是一种侮辱。

战后的地区秩序主要是三巨头在战时的三次会议上建立的,之后又在冷战和1951年9月的旧金山会议上重新进行了安排。

历史学家罗杰·丁曼认为,《旧金山和约》标志着一个新的太平洋海洋秩序的形成,美国由于在日本拥有大量基地,因此它是主导性的海军力量。

有这些战时的会议为主要的博弈者提供互动的场所和机会,通过讨价还价来重新分配权力和利益。

、苏联、英国是三个主要的博弈者、决策者和竞争者,中国则兼具以下几种身份:独立的讨价还价者、不对称的合作者,有时也成为主要大国讨价还价和操纵的目标。

后世界秩序的构建主要依靠这些会议,以及会议间和战后的所有有关条约声明。

,《联合国家宣言》、《四国普遍安全宣言》、《开罗宣言》、《德黑兰宣言》、《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以及《联合国宪章》是最为关键的文件。

中国人认为,在处理日本问题过程中,秘密的《雅尔塔协定》被形容为是大国牺牲包括中国在内的小国与弱国利益,瓜分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杰作。

是,依据现实主义视角的学术性解读,《雅尔塔会议》就是雅尔塔格局,它是战后国际秩序的代表,也是一个两极体系。

秩序核心就是以两个超级大国基于联合国协调及相关指导原则上的对抗竞争。

1)据披露出来的美国在《开罗会议》上对于战后远东秩序的设计,中国将起到更大的作用,朝鲜半岛和越南将在统一的情况下获得独立,日本的战犯将要承担战争责任。

,许多没有预料到的因素改变了二战后几年的趋势。

深陷于内战,1949年国民党政府最终垮台;在太平洋战争末期和抗日战争中,是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向日本军队发动了决定性的反攻,并且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中国并没有在战争最后时期给予日本致命一击,因此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战胜国的光环并不非常耀眼。

2)在越南,美国帮助了法国殖民者的回归。

鲜半岛,北方和南方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分配分别被苏联和美国占领。

战争后,朝鲜半岛分裂固化。

般而言,二战的结局对东亚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划时代结果。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发展了它的军事实力。

投降之后,国民党政权和中共的内战爆发。

三年多的内战,国民党政权垮台,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东亚的大国关系和战后地区秩序。

中国变成一个民族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国家,它不再是美国和苏联弱小温顺的伙伴。

作为冷战和后冷战时代东亚排名美国和苏联(俄罗斯)之后第三的军事和政治大国,逐渐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塑了东亚的秩序。

二,目前东亚地区秩序的基本结构部分源于战时安排,部分源于冷战的对抗和主要大国的竞争,以及各国的经济发展。

目前在国际组织中的政治地位一定程度上来自其战争期间对日本英勇抵抗的回报。

没有“中国沼泽地”的存在,日本军队将进一步深入东南亚、西南亚和印度,与纳粹军队在中东会合。

3)中国是东亚唯一在1937-1945年整个战争期间坚持反抗的国家,它付出了1400万~2000万人的生命。

4)中国目前的地位也应当部分归结于罗斯福总统在战时对世界秩序的构建与大国力量制衡的安排,这为中国在1970年代后提供了辗转腾挪的国际空间。

继承历史上这种战时的安排,当2000年后中国国力足够强大时,它才可以有合法的机会发挥其大国政治影响力。

三,同盟国结束了日本在东亚的侵略和殖民,却最终演变成了苏联和美国两大阵营在东亚新的对抗。

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大量驻军,并与其所有盟国保持强有力的经济联系,因此通常来说美国主导了地区秩序,甚至中国和朝鲜也不得不在这种权力结构中生存与发展。

代了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既有效又充满争议地保持了不对称的大国关系和地区现状。

四,美国和苏联在欧洲核心地带日益激烈的竞争大大影响了他们在日本投降后以三八线划界而治来解决朝鲜问题的共识。

都希望他们的占领区域继续保留在他们的势力范围之内。

,尽管蒋介石和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上同意朝鲜半岛独立,罗斯福和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也同意朝鲜的托管制度,但苏联进驻朝鲜后就不会再允许由联合国主导朝鲜全境的大选,美国也不会接受以著名抗日游击队领导人金日成为首的人民委员会来统治整个朝鲜半岛。

共产党在中国内战中的胜利被广泛认为鼓舞了金日成在朝鲜追求相同的目标,这导致1950年的朝鲜战争。

,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以及苏联对于中国领导人民族主义的怀疑是斯大林支持金日成在战争中鲁莽决定的深层次因素。

学者认为斯大林相信进攻韩国会使中国陷入周边危机,使美国的注意力从欧洲转向亚洲,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美国的部分资源。

5)第五,由于盟军司令麦克阿瑟解散了日本军队,并且起草了新的宪法,在著名的第九条中日本放弃了在解决国际争端中拥有集团宣战的权利或者使用武力的国家权利,日本转型成为民主社会,这极大地消减了其军事水平,战后主要的地区威胁源得到控制。

驻日美军的安全担保,在过去的70年里日本维持了一种防御性的力量及和平政策。

,美国出于其冷战的战略考量,违背战时相关文件中对日本非军事化的规定。

45-1949年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与朝鲜半岛北方共产党力量的掌权,在美国战略界的建议下,麦克阿瑟将军决定不在日本进行彻底的政治改革,维持战前日本的两大特权精英——天皇制度和官僚政治不受破坏,并释放了一大批战犯,以确保日本的民主化在旧体制的保守架构上有条不紊地实施。

也恢复了裕仁天皇作为宪法上最高统治者的地位。

的最终政治和战略地位在《旧金山和约》上得到了确认,这激起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激烈批评,最有代表性的是1951年9月8日苏联副外长安德烈·葛罗米柯在声明中批评《旧金山和约》并没有对防止日本军国主义提供任何保证。

,二战后70年来的发展不幸印证了苏联这位前元老外交官的预言,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仍然存在。??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阅读全文

上一篇:【师说】厉以宁:新文化运动与“西学东渐”-劳务派遣机构

下一篇:分享经济:一种全新的市场交换经济--劳务派遣机构

声明:文章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且文本信息仅用于网络分享展示,如有侵权请联系管家删除。

优选推荐

社保托管

最快2小时全国落地

工资代发+个税申报

全国多城市工资发放报税

¥10/人月起

残疾人就业帮扶

解决就业 减免残保金

¥69/人月起

马上联系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