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深度精准脱贫的“昭通模式”-劳务派遣机构
2020-12-29 9:30:10
您是否有类似相关问题
民族贫困地区深度精准脱贫的“昭通模式”
2017-10-13
09:50
来源:?
人民论坛网??
核心提示: 昭通市委、市政府结合昭通精准扶贫的市情现状,创新理念顶层设计,制定出台脱贫攻坚“133”工作思路,建立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深化精准扶贫,全面推动脱贫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国范围全面打响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全国的情况来看,精准脱贫依旧任重道远。
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
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
深度贫困地区实际,习总书记明确重点、作出部署,提出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等8条要求,强调要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为深度贫困地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提供重要遵循,指明实践路径。
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针对昭通的扶贫开发工作强调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
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年来,昭通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根据贫困现状,探索建立“创新+落实”、“外引+内强”、“转移+搬迁”、“金融+社会”、“互联网+精准脱贫”的“加法机制”,全面深入加快脱贫攻坚工作步伐,推动脱贫攻坚提速增效,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度精准脱贫:昭通如何破题创新机制,落实脱贫责任。
面,创新现场观摩点评机制,半年集中1周时间,由市党政主要领导带队,在11县区逐县开展1次交叉式现场调研、相互观摩、领导点评,通过现场观摩,直观感受工作成效;集中1天时间召开总结会议,通过交流发言,总结推广工作经验;集中1个月时间开展整改落实,通过督查抽查,及时补齐工作短板。
方面,落实脱贫责任到岗到人,定期约谈县区党政领导。
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出台6大行动计划和18个专项实施方案,建立脱贫攻坚“每月通报、季度约谈、半年小结、年度考核”制度,每月通报各县区总体工作和重点工作情况,每季度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纪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长约谈县区委政府分管领导,每半年由市委书记、市长约谈县区委书记、县区长,每年根据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
坚持问题导向,由市委督查室牵头开展随机督查,列出问题清单,县区认领后及时跟踪整改。
外兼融,深化产业扶贫。
内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贫困地区产业扶贫。
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825个贫困村为重点,调动各方积极性,在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结合点,积极探索基层组织、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中小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带动发展5种模式,实现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
加快发展和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在登记注册、财政资金、税费优惠、金融信贷、用地用电、项目倾斜、示范带动、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扶持,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外引东莞中山帮扶资源,共建园区深化产业合作。
扶贫协作、三方联席会议等制度,与两市分别签订1个扶贫协作框架协议以及示范点建设、劳务输出与劳动力就业培训、干部人才培训交流、产业、旅游、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等8个领域的协作协议,形成“1+8”协作模式。
探索产业扶贫及招商引资新模式,组建扶贫协作产业招商工作组,对接协调两市10批40家120余人次的企业家、商会代表团到昭调研,在轻工制造、高原特色农产品营销及基地建设、旅游市场开发营销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移就业,拓展发展空间。
市实施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程,制定转移就业扶贫五年行动计划,把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农村“两后生”作为优先培训对象,按照培训对象中贫困人口不低于50%的标准,确保贫困户户均有1人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掌握1—2项实用技术。
莞中山对口帮扶为契机,积极争取两市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帮助昭通培养职校学生,享受两市中职学生待遇,毕业后由两市学校推荐就业。
搭建劳动力转移就业平台,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两市大型人力资源公司相继到昭通建立招募中心或分公司。
“县、乡直接对接东莞中山镇、街企业”的劳务输出模式,推动同县、同乡劳动力成建制输出。
,坚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和进城入镇转移安置并举,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扶贫项目已覆盖31956人、就业培训10064人次、劳务输出6469人。
融支持,各方出力帮扶。
金融支持拓宽筹资渠道,抢抓财政信贷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重大机遇,制定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多层次、高频率与上级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协调对接,积极争取金融支持。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
争取浙商总会、太平保险集团、新沪商、保监会、中关村等社会力量对口帮扶。
“万企帮万村”行动,协调全市211家民营企业与211个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签订结对帮扶协议。
联网+脱贫,创新深度脱贫。
16年4月,昭通精准扶贫系统在云南省范围内率先落地。
统通过智能手机APP的方式完成安装使用。
“挂包帮”的领导干部,只要通过授权手机号码登录该系统,可时刻关注挂钩对象情况的变化;还可以将帮扶对象的扶贫信息与社会扶贫组织和个人的信息进行一对一对接,不仅使帮扶对象尽快得到帮扶技术、资金等服务,还能使社会扶贫力量得到高效释放;对群众最为关心的种粮直补、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卫生、计生等政策信息实行一站式管理,实现了信息交流、爱心对接、农村电商、数据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应用。
“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互联的扶贫信息网络,推动了贫困识别与帮扶措施精准对接、部门信息与数据平台共享互通、扶贫措施与脱贫成效相互印证。
各级政府、扶贫部门与行业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便于因村推进、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由“粗放管理”向“精准管理”、“数字化管理”转变,有利于开创多维联动的精准扶贫新格局,把精准脱贫攻坚引向深入。
度精准脱贫的昭通启示昭通市在深度精准脱贫方面的经验具有创新价值,值得关注和推广。
包括:一是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造血扶贫有成效。
准扶贫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扶贫对象的主体性作用,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注重在精神引领、教育培训方面下功夫,在企业合作、特色农业方面给支持。
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创新脱贫模式。
互联网+精准脱贫”方面,昭通走在了前列。
准脱贫与互联网信息联系起来,整合各方资源,做到精准脱贫各个环节的监督、共享、提升、管理。
移劳务模式、产业园区模式、对口帮扶方面的创新,昭通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是以精准脱贫撬动地区经济新引擎。
贫困地区的代表,昭通能够以精准脱贫谋划全局,在推进脱贫的过程中,通过发展特色经济、产业扶贫、教育培训、劳务转移、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等,来带动县域经济新发展。?
声明:文章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且文本信息仅用于网络分享展示,如有侵权请联系管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