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推进供给侧改革要避开六条弯路-劳务派遣机构

2020-12-29 9:30:11

您是否有类似相关问题

李佐军:推进供给侧改革要避开六条弯路

2016-03-01

18:11

来源:?

人民论坛网-东方出版社?

作者:

李佐军?

核心提示: “供给侧改革”腾空出世,成为近期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

,习大大老说的“供给侧改革”到底是啥意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李佐军在指出,理解供给侧改革要谨防出现六大误区,不能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与经济学历史一样源远流长,绝非始于供给学派,只不过供给学派提出了较鲜明的供给管理政策而已。

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来看,供给管理政策而非需求管理政策在历史上居于主导地位。

经济学大师斯密全面系统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强调劳动和资本等“供给侧”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键作用,强调政府只能发挥“守夜人”的作用。

经济学家萨伊(1803)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它自己的需求,将供给管理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全面批判了萨伊思想,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三大心理规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自由竞争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必须通过政府干预,实行需求政策,才能消除失业和经济危机。

福治理经济大萧条的主要措施就是实行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新政”,但20世纪70年代初的“滞胀”宣告了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的失灵。

,反对政府干预、强调供给管理政策的供给学派等相关理论开始兴起。

须强调的是,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笔者提出的人本发展理论等都是主要研究“供给侧”问题的理论,如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人口变迁、资本累积、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劳动力转移等都是供给侧问题。

给学派因使用了供给这个词而成为最鲜明的供给侧经济学理论。

于供给侧改革概念比较晦涩,各种脱离其本意的解读较多,要谨防出现如下误区:?一是将供给侧改革理解为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

侧改革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是一个新出现的词,但与此相关的供给政策或供给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则早已有之。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源头。

开放以来几乎所有的改革理论都是从供给侧考虑的,而不是从需求侧考虑的。

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也并非始自今日,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发展乡镇企业,90年代中期的经济体制总体改革,90年代后期的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改革等,都是供给侧改革。

稍微梳理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推进供给侧改革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回归常识。

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四减四促”(减税、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发行,促私有化、促市场竞争、促企业家精神发挥、促技术创新),其中多数的确也是中国供给侧改革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于中国体制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方面,其中有些政策主张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比西方的要丰富得多。

是以政府计划思维推进供给侧改革。

侧改革本是为解决政府过度干预或过度宏观调控问题而提出的改革思路,但现实中很容易被人误解为通过政府计划或政府主导来确定供给结构,提供供给要素,增加产品供给,提高供给速度。

有可能走到供给侧改革的反面,不仅达不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反而带来了与过度需求管理政策同样甚至更严重的问题。

府主导选择产业、产品、项目和技术路线,就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

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

济学基本原理看,供过于求会导致产能过剩,供不应求会导致市场短缺,而供求均衡是较理想的状态。

的人将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立起来,以为供给侧改革是对需求侧的否定。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宏观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改革只是对其进行“纠偏”,而不是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上一页12下一页

阅读全文

上一篇:中国经济增长动能还有哪些-劳务派遣机构

下一篇:北京医改方案:医务人员不纳入编制、能进能出-劳务派遣机构

声明:文章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且文本信息仅用于网络分享展示,如有侵权请联系管家删除。

优选推荐

社保托管

最快2小时全国落地

工资代发+个税申报

全国多城市工资发放报税

¥10/人月起

残疾人就业帮扶

解决就业 减免残保金

¥69/人月起

马上联系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