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就像临时工,煤矿井下用工怎么规范?
2022-9-9 18:00:12
您是否有类似相关问题
由于制度灵活、成本较低,劳务派遣工长期存在。“该方式兴起于2010年之后。一方面,老矿区资源逐渐枯竭,关闭矿井增多,富余人员急需寻找新岗位,另一边是新建矿井快速发展,用人需求旺盛。还有些人看到有利可图,自发组织人员承包工程。多重因素共同催生了劳务派遣的方式。”中国能源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牛克洪告诉记者,对于煤企而言,使用劳务派遣工支出更低,出现问题还可交由第三方劳务公司处理,负担大大减轻,该方式一度受到用人企业欢迎。“比如,本单位人员出工不出力,有时候不好处理,派遣工不好好干活,直接就能开除走人。”
然而,随着安全生产要求趋严,弊端也越发凸显。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表示,人员素质仍是煤炭行业短板。在部分煤矿,井下采掘一线岗位非法使用劳务派遣工,素质良莠不齐,及违法分包、层层转包等现象依然存在,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牛克洪坦言,劳务派遣人员流动性较大、更换频繁带来诸多现实问题。“这部分人员多了,培训频次随之加大,培训质量却不一定能够跟上,部分特殊岗位操作人员甚至缺少资质。尤其是很多智能化工作面,不仅对人员素质有一定门槛,还需要队伍稳定,今天换、明天调很不利于现场管理。”
“劳务派遣就像临时工,企业归属感、集体感不强,难免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干活马虎、应付,现场作业不规范。”一位不愿具名的煤矿总工还称,劳务派遣工往往与正式人员同工不同酬,其工资由劳务派遣公司结算,后者还要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影响人员积极性不说,极易出现矛盾。有些派遣工还会受到‘歧视’,从提升井下人员获得感、幸福感的角度来说,该方式也不再符合当前要求。”
长期从事煤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唐某向记者坦言,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人员用工数量,相关规定早已明确,该比例不得超过10%。“但实际执行起来的表现非常差,近几年才有所好转。在部分矿井,劳务派遣工比例仍高达50%-60%。”
唐某表示,一个正式工与劳务派遣工的人力成本可相差50%以上。“除了到手工资,正式人员所享受的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节假日福利等待遇,后者往往没有,医保、社保等费用的起征额度可能更低。对于企业而言,这些成本都是实打实的支出,与工资机制、工资总额紧密挂钩。”
“如果把劳务派遣工全部清退,用人缺口如何补齐?在煤矿用工本就紧张的情况下,短期内招聘这么多符合要求的人员,相关培训也得及时跟上,对煤矿来说面临新的考验。若是按《指导意见》,将这部分人员转为直接用工或实施转岗,则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唐某表示,对于央企、国企而言, 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各级国资委考核的重点指标,由企业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得出。“计算时,不少单位会把劳务派遣工刨除。新增转岗人数一下子增加过多,相当于效率变相降低。而且,劳务工一般为从事技能程度相对较低的岗位,这部分人员大量转岗,企业主观并不情愿。”
声明:文章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且文本信息仅用于网络分享展示,如有侵权请联系管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