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蜂头条

员工旷工几天,企业可以无责任解除劳动合同?

2023-12-7 17:26:13

您是否有类似相关问题

在职场中,某些员工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直接缺勤不报备。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是否有权力将这些员工解雇?旷工几天才能解雇呢而不用承担责任呢?

旷工的几种情形

工作中,旷工就是除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职工无法履行请假手续情况外,职工不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又不按时出勤。通常是指无正当理由缺勤行为,一般包括以下情形:

1、未履行请假手续或请假未获批准而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

2、请假期满,不续假或续假未获批准而逾期不归;

3、不服从工作安排,不按时到安排的工作岗位工作的。

旷工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容忍的,因为企业支付劳动报酬,购买的是员工的全勤劳动,员工无故缺勤,违反了企业的劳动纪律,还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害。

员工旷工几天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关于旷工几天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单位可以制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在实际操作中,通行的标准是以旷工3天作为可解雇的尺度。

如果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中规定员工连续旷3天可解雇,且该规章制度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并已告知员工,则法院会支持。

旷工1天扣除3天工资吗可以吗?

“旷工一天,扣三天工资”对于企业的法律风险,并不仅仅限于返还多扣的两天工资那么简单。

员工如果善于运用法律,企业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可能支付更多的money。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如果员工在公司按照“旷工一天扣三天工资”的规定实际扣除了相应工资后,以公司存在克扣工资行为及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为由提出“被迫”解除劳动合同,这时公司将面临着向员工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的法律风险。

旷工工资怎么算?

法律明文规定了工资的计算方式,如果员工旷工不来工作,只能扣除其旷工那几天的工资,不能扣除全部工资或双倍工资。

也就是说,劳动者付出了劳动则应当计算其工作时间的工资。

此外,用人单位在统计旷工天数时应扣除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

对旷工《劳动法》相关规定

《劳动法》中并没对旷工处罚的具体标准,由用人单位在依法制定规章制度中规定处罚办法。如因旷工造成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可以要求赔偿。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6条指出: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企业旷工管理的建议

(一)注重规章制度的制定

第一,遵循司法实践,将可解除劳动关系的旷工天数设定为累计3天,容易得到法院的支持。

第二,规章制度需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并通过邮件、张贴公告、培训等方式向劳动者公示。

第三,注意制度的合理性。虽然,劳动者旷工1天、或连续旷工2天解除劳动关系不违法,但是,考虑到目前司法实践,可能会被认定为不合理,如用人单位贸然解除劳动关系,仍然面临被认定为非法解除的法律风险。

第四,注意制度与制度、劳动合同之间规定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劳动者手册规定旷工3天可解除劳动关系,合同约定旷工5天可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况。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五十条规定,如果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优先适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换句话说,如发生纠纷,劳动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规定作为争议处理的依据,如规章制度有利,则选择规章制度,如劳动合同有利,则选择劳动合同。

由此,用人单位将面临比较被动的局面,因此,用人单位需注意制度与制度、劳动合同之间规定的一致性。

(二)重视旷工证据的收集、保留

如劳动者存在旷工行为,用人单位需收集以下相关证据,以证明劳动者旷工:

第一,收集打卡记录、请假邮件、各类聊天软件记录、录音录像、劳动者朋友圈等证据,证明劳动者存在旷工的事实;

第二,出现旷工情况后,及时通过访谈笔录、检讨书、警告通知等书面形式,让劳动者签字确认,坐实旷工事实;

第三,需注意,旷工天数应当是工作日,用人单位在统计旷工天数时,应扣除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

(三)收集用人单位经济损失的证据

如劳动者的旷工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实际损失,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

但是,用人单位需收集证据,证明确实是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了经济损失。损失赔偿金额,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上一篇:上班时间私聊微信,每次罚100元合法吗?官方通报了!

下一篇:离职时,这三笔钱别忘记领,公司不会告诉你

声明:文章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且文本信息仅用于网络分享展示,如有侵权请联系管家删除。

优选推荐

社保托管

最快2小时全国落地

工资代发+个税申报

全国多城市工资发放报税

¥10/人月起

残疾人就业帮扶

解决就业 减免残保金

¥69/人月起

马上联系我 立即咨询